随着亚太地区智能制造业规模在去年突破 530 亿美元估值,2025 年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?罗克韦尔自动化亚太区总裁 Scott Wooldridge 介绍了未来将重塑建造、运输和创新格局的关键趋势。问题在于:您是否已做好顺应这些趋势的准备?
趋势 1:人工智能 (AI) 在制造业将实现全域渗透与深度场景驱动
Scott 指出,人工智能 (AI) 正在从空泛的概念口号蜕变为制造业的嵌入式赋能技术。典型范例是 AI 驱动型预测性维护技术,该技术使设备能够提前预警显示潜在故障,从而减少非计划性停机并节省成本。如果能够提前发现缺陷,就能避免引发连锁反应、导致大规模召回和造成严重损失了。这正是智能制造与 AI 驱动的实际用例。
此外,AI 还将重塑质量控制这一传统末端检测流程。缺陷检测滞后往往会导致整班次的生产浪费。如今,由 AI 驱动的视觉系统通过在产线上直接进行实时分析,即时检测产品公差或装配误差等问题,逐步颠覆了这一局面。那么结果如何呢?制造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,减少了浪费,更提升了整体质量。
实时反馈闭环不仅能提升质量,还能助力团队及时采取行动。在这个速度与精度决定成败的世界,此类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利器。AI 能够吸取过往缺陷的经验教训并实时调整参数,从而确保持续优化生产流程。
事实上,根据我们《2024 年制造业现状报告》的调研数据,85% 的受访企业已投资或计划投资 AI 与机器学习技术。受访企业预测,到 2027 年,人工智能对质量与网络安全的影响将达到巅峰,这也是 2025 年的关键趋势。
趋势 2:自主移动机器人 (AMR) 与其他智能系统将突破固有产线限制,开启全新应用机遇
数十年来,制造业始终依赖于固定传送带和预设产线进行生产。但自主移动机器人 (AMR) 的应用正在颠覆这一局面。“AMR 消除了对刚性基础设施的依赖。”Scott 解释道。“它们能够完成原材料输送、产品跨设备转运,并可适应动态布局调整。”
无论是改造原有项目还是设计新项目,AMR 都具备相当的敏捷性。无需再受限于静态设计,制造商如今能优化生产流程,同时应对劳动力短缺与需求波动等挑战。这种灵活性意味着生产环境能够与消费者偏好一同与时俱进。
此外,独立小车系统等智能制造技术使制造商能够迅速适应生产环境。此类系统采用磁轨替代固定传送带,既能提升吞吐速度,又可节省地面空间。同样地,AMR 搭载先进的导航系统,能够充分减少人工干预,既有助于提升安全性,又实现了高危环境下的持续运行。
先进的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灵活性,使制造商能够实时建立场景模型、优化布局并做出明智的决策。
事实上,在经历疫情冲击后,如今的制造商都将生产灵活性作为首要考量。传统工厂的生产设计经年不变,只能应对单一标准件制造。但当今市场需求可能瞬息万变,这正是智能系统自主决策如此关键的原因。然而,必须有一个综合平台来整合这些技术 —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趋势。
趋势 3:MES 将成为连接智能制造组件的关键赋能技术
制造执行系统 (MES) 如同粘合剂,将各类智能制造组件紧密联结。这些系统正是整合与利用智能制造环境数据的关键,而超过 30% 的制造商仍受困于这一整合难题。
Scott 解释道:“MES 平台集成了 ERP 系统,能够自动执行工作流程,并可针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。这种互联性确保制造商能够获得可执行的洞察。”
基于云的 MES 解决方案,如罗克韦尔旗下的 Plex 平台,正在亚太地区迅速发展。与部署时间长达数年的传统本地系统不同,Plex 可在数月内实现多工厂并行运营。这种部署速度与扩展能力,使其成为制造商在快速变革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基石。
此外,MES 平台还能促进与物联网设备、AI 系统及机器人技术的无缝集成,确保构建一体化的生态系统。凭借内置合规工具,MES 还能助力制造商在满足严格法规要求的同时保持运营效率,在日益关注可持续性的时代,这一能力将尤为关键。